西部新闻网讯(记者杨阳)一年一度元宵节,最是民俗醉人时。受益于广佛地铁的开通,佛山“行通济”正成为珠三角一项重要民俗。22日晚,佛山通济桥人头涌涌,在浩浩荡荡的人流中,不乏广州人的身影。
据了解,行通济本是佛山的一个传统习俗,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行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这句俗语意思是说,在正月十六到通济桥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烦恼,得到幸福、安康。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初修建的通济桥,是一座木桥,建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重修,建成木石拱桥,命名“通济桥”,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新中国成立后,因道路扩建,通济桥被拆掉,行通济习俗曾一度停止。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佛山市政府斥资1700万元于2001年1月18日复原通济桥。
修复后的通济桥建筑优美,文化底蕴深厚。通济桥长32米,宽9.9米。桥两端的抱鼓石,以祥云和蝙蝠衬托风车,体现出通济桥民俗的象征物——风车。桥身上雕刻着相传八仙过海时所执的神器,寓意市民过桥时祈求消灾、寻求平安的美好祝愿。桥柱的上部,用大象的头“拱”出一个果篮,里面有南瓜、仙桃,取意“象抱太平”。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如今也在新桥上得到体现:以防滑条取代台阶,在桥的北端安置9条,在桥的南端安置13条。不仅提高了过桥人的安全系数,同时体现了过桥祈福的意念。通济桥下面的水体面积2000平方米,并设立了亲水台阶、知鱼轩、乐鱼亭,取意于古诗“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