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核心是新型城镇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西安作为丝绸之路中心城市,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沿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方向,围绕城乡一体,强化产业支撑,突出民生优先,以实际行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总体目标
确立以1个国际化大都市主城区为核心、3个副中心城市为支撑、5个城市组团为补充、60个小城镇为纽带的“13560”城镇体系,促进人口、产业和资源要素向城镇集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主城区基础设施承载力增强
近年来,西安市逐步扩大建成区面积,不断提高市政道路和水电气暖等配套设施通达率,带动新增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轨道交通、新行政区、铁路北客站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落成,标志着西安已经迈入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迅速兑现城市价值的发展轨道;持续推进城市绿化、城市容貌提升、背街小巷改造等民生工程,人居环境得到整体改善;开展大遗址公园综合保护、秦岭北麓保护开发等生态工程,将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城市发展建设有机结合,塑造了“华夏古都、山水之城”的城市新形象。
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提速
西安共有各类小城镇122个,镇域总人口397万,建成区总人口110万。近年来,以产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以突出特色发展为亮点,以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道路、给排水、绿化等项目,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城建资金在保障小城镇建设总体需求的基础上,每年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区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对3个副中心城市、9个重点示范镇和4个文化旅游名镇基础设施建设也逐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村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确定了7个“美丽清洁村庄”建设试点,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改造房屋建筑、绿化整治环境、实施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实现了村内“路平灯明、水清塘净、村洁景美”。在试点带动下,美丽清洁村庄建设正在全市稳步开展,努力打造“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安居乐业、生活舒适、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产业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利用政策扶持、项目引导、委托授权等方式,大力支持开发区建设创业,以三星工业园项目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项目正式启动,带动开发区版块迅速崛起,聚集效应显现,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推进开发区与区县融合发展,在每个郊区县按照“工业进园区”要求发展特色产业,在重点镇培育产业发展基地,涌现了一批工业、旅游、商贸、文化、交通强镇和一批地域生态、人文、历史资源风格各异的特色小镇,成为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吸引周边农民进镇、加快县域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今后工作措施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需要站在全局角度,统一规划,多部门联动,协调推进。
注重新区带动作用。突出西咸核心城市的带动力,彰显副中心城市的转移力,强化组团的融合力,增强重点小城镇的衔接力,发挥规划的引导力,加强产业的驱动力,提高基础配套的承载力,提升环境的竞争力。
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三个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单一城市发展向城镇集群转变,政府主导向市场和政府共同推进转变。注重“四个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城与乡的协调,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市民与农民的协调。
传承历史文化特色。塑造城镇化特色,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特色向城市外围和镇村延续,推动城乡文化共同发展。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思路,展现重要历史文化街区景致风貌,留住区域历史记忆,传承城乡文脉。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高中心城市质量,加快副中心城市和组团发展,支持重点镇和新型农村建设。到“十二五”末,努力使城市轨道交通由当前的26.64公里提高到95公里,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由当前的15.87平方米提高到19.3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当前的28.9平方米提高到33.4平方米。开展农村“生态家园”环境改善、村庄道路硬化、农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全面建设“美丽清洁村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