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举办“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奋力 ‘追赶超越’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
www.xibuxinwen.com.cn(2017-04-27)来源:西部新闻网
(李文化)4月26日上午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奋力‘追赶超越’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邀请中共安康市委书记郭青先生介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安康实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安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俊民先生,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廖良成先生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常雅玲主持。
中共安康市委书记郭青: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安康以生态经济激活后发优势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安康市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在“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下,我们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经济作为“两山”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确立了“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城乡因环境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十二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2015年、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等多项重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安康生产总值增长11.2%,分别高于全省、全国3.1、4.3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安康市相继被命名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等,“两山理论”绘就了一个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样本,生态经济成为激活安康后发优势的新动力。
一、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着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
始终把循环产业体系作为安康绿色发展的命脉,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综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推进富硒产业、生态旅游、涉水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跃上新台阶。通过借力、借智、借势打造“中国硒谷”地域品牌,建成全国唯一的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富硒产品科技创新孵化器,富硒产业连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长,富硒食品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达26.8%,连同一产的富硒种养产业,富硒产业总规模超过350亿元,成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成为支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努力将安康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2016年共接待游客32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1.25亿元,同比增长15%和18.18%;鼓励发展山林经济,形成了“高山特色木本油料、中山林下种养间套、浅山茶果桑畜环绕、河谷平坝花卉种苗、设施农业遍布川道、生态旅游链接城乡”的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格局。2016年山林经济总产值达到154亿元,同比增长17.8%;重点打造包装饮用水产业,使其成为安康生态经济新的增长极。2016年包装饮用水产业增速超过40%;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产服务业,推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动就业脱贫作用明显。促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提质升级,加快医养产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市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循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成为经济发展持续处于上升通道的核心竞争力。
二、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强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安康发展的最大优势,把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作为发挥安康生态优势的基础工程来抓。一是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始终把环境容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作为企业引进和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十二五”期间累计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多家,直接减少工业产值300亿元。2016年全市共关闭落后产能企业119家。二是做好城乡环境监管。深入推进汉江水质保护十大专项行动和“治污防霾·保卫蓝天”计划,围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尾矿库环境安全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的环境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督查,2016年实施环保追责89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的科级以上干部34人。三是加大国土空间绿化力度。按照“一年栽五年的树,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期间,完成造林绿化326万亩,2016年造林绿化6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汉江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2016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空气优良天数达301天。
三、以生态布局为统筹,聚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创新区域生态功能管理机制,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的要求落到实处。一是创新发展“飞地经济”。按照“全域安康”的理念,引导限制开发、空间不足的县把重大项目向月河川道集中,形成了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目前,5个县飞地经济园区均列入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我市“飞地经济”创新做法,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推广安康“飞地经济”模式。二是推进“三区两园”建设。安康高新区成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和秦巴山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恒口示范区聚力打造秦巴山区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瀛湖生态旅游区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涵养旅游发展示范区”。一批特色小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已有19个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和427个现代农业园区。三是实施“一县一策”。通过构建差异化考核体系,大力推进“一县一策”,形成“一业为主、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县域经济已占我市经济比重70%以上,9个县(区)先后荣获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奖。
四、以生态福祉为追求,全力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把生态文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把美丽和富裕连结起来,加快补齐脱贫攻坚的工作短板。“十二五”减少贫困人口42.33万人,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13.67万人。一是“支部+X+贫困户”模式促脱贫。以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和市场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形成了“支部+X(园区、景区、社区工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贫困户”模式, 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0元、增速8.6%,位居全省第一。该模式得到汪洋副总理的重要批示。二是移民搬迁斩穷根。“十二五”以来,全市已搬迁安置18.8万户71万人,其中搬迁贫困户8.4万户27.8万人,2016年全市搬迁贫困户4.15万户15.5万人,通过实行“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综合承载方式,把搬迁群众转化为产业工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结出丰硕成果,源于我们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源于我们用“党建+”系统思维推动中心工作,在落实“第一责任”中推进“第一要务”,在2016年度陕西省目标责任考核中,继2015年我市再度获得优秀等次,不仅多项经济发展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党风廉政建设、依法治理、公众安全感、秦岭生态保护等工作也位居全省第一,呈现了经济生态、政治生态“双一流”的良好势头,在新常态下交出了上级肯定、群众满意的合格答卷。
最后,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安康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诚挚邀请大家多到安康、宣传安康、支持安康。
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常雅玲:
感谢郭书记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谢谢!
人民报社记者:
郭书记,之前我们也做了一些功课,发现您在多次讲话中提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能不能请您给我们解答一下这对安康发展有什么特殊意义?
中共安康市委书记郭青:
谢谢记者朋友的关注。这句话是我们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和实现“追赶超越、绿色崛起”最本质的诠释。
关于“生态经济化”,可以理解为贫穷不是生态文明,生态保护如果不能让人民得到实惠,就会失去动力,也是不可持续的。我不赞成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割裂开来、对立开来,两者是相辅助相成、互为依托的,只有生态资源值钱了,群众才会真正认识其价值,才会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形成“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守山护林和保护一江清水的责任才会更加自觉自为。我们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中,坚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一方面,让生态友好型产业在GDP中发挥支撑性作用,目前,我市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在GDP中占比超过65%,展现了安康的发展是经济增速和发展质量“双提升”,安康经济发展的内涵、动力、格局正在深度调整,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注重发挥生态友好型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通过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壮大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尤其是我们把富硒产业打造成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和支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富硒产业连续四年保持30%的超高速增长的同时,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来自于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2016年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继续位居全省第一,让老百姓在生态保护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关于“经济生态化”,主要是指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把保护好生态环境做为安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安康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决定了我们必须持续拧紧生态环保这根弦,以铁的意志和铁的手腕,守护好安康的青山绿水。这方面的情况,我刚才已经向大家做过详细介绍,需要补充的是,我们在考核中更加重视“绿色GDP”,不断提升生态友好型产业和特色生态经济在发展成果考核中占比,推动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方式,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这是关系发展观和政绩观的重要举措。
新华社记者:
郭书记,我们了解到,安康在党代会上提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奋斗目标。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生态产业是核心,那么未来安康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前景怎么样?
中共安康市委书记郭青:
安康的生态产业体系在这几年最显著的发展就是我们的富硒产业,已经连续了4年实现30%的超高速增长,刚才我说到现在我们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在GDP中占比超过65%,特别是富硒产业超高速增长居功至伟。第二个产业重点是包装饮用水产业,近两年呈井喷式增长。包装饮用水产业2016年实现产值16.8亿元,增速超过40%。这仅仅是近两三年初始阶段实现的。与我们的一些传统产业相比,未来无疑会成为继富硒产业后新的增长极。以我个人去预测接下来还有两个产业集群将会快速壮大,一个就是我们的大健康产业,大家知道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健康的四大要素阳光、空气、水和土壤,安康在全国乃至全省具有较好的生态优势,这是我们发展大健康产业优越条件。我们将瞄准大健康产业,推动医疗、养老、文化、旅游、体育与富硒食品、中药材等产业融合发展。现在已经有很多知名企业到我们这里考察和投资,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前途不可限量。还有一个产业对安康未来的经济增长增速也会十分明显,这就是我们的大物流产业。大家知道这几年安康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迈上新台阶,明年我们机场开通,今年下半年西渝高铁开工建设,这样使安康作为我们国家雄鸡版图中心的位置,无论是到西北还是西南,运输距离最近,未来随着交通条件的大改善,大物流产业将会很快的发展起来。可以推断,安康在生态产业发展方面的前景一片光明,欢迎各地的朋友来安康投资兴业,共同迎来安康生态经济发展的新高潮。
中国报道社记者:
赵市长,我们了解到,安康市在全省的追赶超越中,第一季度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可以说取得了良好开局。请问赵市长,我们采取了哪些举措,或者有哪些亮点。请介绍下。
安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俊民:
正如这位记者说的一季度安康经济发展开局良好,我们有5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其中还有多项指标也位居全省前列。一季度安康的生产总值增速是11.2%,我们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2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4.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是58.1%,这五项指标在全省排第一。除此以外,我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是8.3%,均在全省排第三。总体来讲,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开局良好、稳中有进、活力增强。
第一个就是我们工作安排部署早。我们今年两会在元月中旬就召开了,春节以前的把全市重要的工作全面部署到位,比往年大体提前了一个月,因为工作安排早,取得了主动。
第二个就是抓投资、抓项目。每个季度举行一次开工仪式,今年市上的重点项目220个,还有前期项目100个,各个区县也有非常多的项目,加起来上千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所以说,投资是拉动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力,我们以抓项目促投资,以投资促进全市的经济增长,这个作用进一步显现。
第三个就是抓工业、抓促销、抓招商。这几年我们安康把这三项工作统筹到一块,也算一个亮点,也算一个创新。安康地处陕南,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我们努力做到发展和环保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把工业促销和招商引资合在一起,每年都举办很多活动。比如今年一季度有两个大活动,一个是郭青书记带队到常州招商,效果十分明显。另外一个在市内召开了工业品展销对接暨银企合作推介会,企业收获了很多订单。另外,我们安康有两个县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去年网上销售农产品超过20亿,总量虽不算大,但作为一个贫困地区,显示了很强的成长性。
第四个就是我们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抓企业的培育。刚才郭书记也介绍了我们的优势,富硒产品是安康的首位产业,这源于我们的企业不断成长,我们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是544家,占比超过9%,远远高于我们的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去年我们新增企业近5000家,增速是39.9%,排在全省第一。所以一季度各项经济发展指标是亮丽的,这与我们推出很多切实可行的举措密不可分,确保我们实现了一季度的开门红。
香港商报记者: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而安康的脱贫面大,任务重,在这方面我们知道,安康有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那么,请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安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俊民:
正如这位女士所提的,安康确实是一个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地方,扶贫攻坚任务非常重。2015年底,我们精准识别的扶贫人口占全省18%,全市有1003个贫困村,2015年底精准识别的贫困发生率是23.5%,通过2016年的努力,全年有13.67万贫困人口脱贫,212个村摘帽,但我们还有44.5万的贫困人口和791个贫困村,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为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2020年以前,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我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是坚持“六个精准”,重点抓好“七个一批”,确保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金融创新推动脱贫攻坚。安康是全国四个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之一,我们整合各类资金,集中火力推向脱贫攻坚领域。三是抓好创新创业,这与产业扶贫有很大关联。刚才讲过,我们的非公经济占GDP比重位居全省第一,所有贫困户的产业拉动都是通过非公经济发展来体现的。我们在脱贫攻坚产业就业方面创造了很多模式,虽然这些模式均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的,但我们移民搬迁中推动“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的综合承载方式,以及平利社区工厂等就业模式,确保了异地扶贫搬迁一律实行先就业、后搬迁,不断增强搬迁群众致富增收能力。四是抓好精准帮扶。我们对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实现了帮扶工作全覆盖,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确保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共有1215个扶贫工作队、1103个第一书记、24271名党员结对帮扶。5个中央单位、77个省级单位也在我市脱贫攻坚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支持作用。五是我们加大了扶智力度。为了改变部分贫困群众“蹲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惰行为,我们提出扶贫不扶懒人,鼓励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命运。 去年,我们推出了一批身残志坚的脱贫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起到了正面效应。我们正在开展“新民风”建设活动,倡导“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彻底改变影响脱贫攻坚的陈规陋习。我们坚信在中省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安康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一定能够确保全市如期整体脱贫摘帽。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国际在线记者:
我有个问题,想问下廖主任,我到安康去过几次,尤其是对紫阳县茶园飘香、满目青翠的景象留下了很深印象,感到你们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十分迅速,你们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廖良成:
非常感谢您对安康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关注、关心,您看到的紫阳茶园景象正是我市现代农业园区的一个缩影。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们在园区建设上,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市场主体培育。我们强化规划引领、招商引资,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创办现代农业园区,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和工业化理念推进园区建设与发展。并在基础设施配套、产业资金扶持、技术人才等方面向园区倾斜和聚集,推动了园区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县(区)2个,建成省市县各类现代农业园区427个,园区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很好地发挥了园区聚集效益。
二是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我们依托安康独有的富硒资源优势,聚焦茶叶、生猪、魔芋等特色骨干产业,通过深化对外合作、强化科技支撑等措施,聚力做大做强富硒产业。目前,我市与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科技研发平台,自主培育富硒新品种41个,自主开发新技术75项;平利绞股蓝、岚皋魔芋、镇坪腊肉、白河木瓜、宁陕食用菌等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识登记保护,“紫阳富硒茶”入列“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名单,并获得“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称号。我们力争“十三五”末富硒产业产值过千亿,为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三是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我们跳出农业抓农业,坚持用绿色循环发展理念推进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由单一种植型向精深加工、包装销售、休闲观光、文旅融合转变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了一、二、三产“优势互补、循环相生”的发展格局。在全市现代农业园区中,一二产融合园区149个,全产业链园区174个。
当前,还是旅游观光品茶的大好季节,欢迎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到安康采风作客,一个充满激情与魅力的安康必将充分展示给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