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 5月28日,陕西省2012年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揭晓。毫无悬念,陕北继续拥有最多“十强县”,有六县入围。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改往年“后十位”多为陕南县的现象,此次排名中,全省排名最末的十个县中,陕北就占了九个。近些年,随着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曾经贫穷落后的陕北让人刮目相看。陕北在一般人眼中除了“有资源”就是“有钱”,陕北人也成了西安楼市和高级商场最重要的目标客户。然而,人们印象中“富裕”的陕北,为何还有9个县是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最弱县?陕北该如何摆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只有直面和解决县域经济中凸显出来的问题,陕北,才能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
5月28日,我省2012年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揭晓。
毫无悬念,陕北继续拥有最多“十强县”,有六县入围。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改往年“后十位”多为陕南县的现象,此次排名中,全省排名最末的十个县中,陕北就占了九个。
近些年,随着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曾经贫穷落后的陕北让人刮目相看。陕北在一般人眼中除了“有资源”就是“有钱”,陕北人也成了西安楼市和高级商场最重要的目标客户。然而,人们印象中“富裕”的陕北,为何还有9个县是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最弱县?陕北该如何摆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境?
只有直面和解决县域经济中凸显出来的问题,陕北,才能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
为什么最强和最弱县都出在陕北
2012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评结果显示:“十强县”中,陕北的神木县、府谷县和靖边县顺利卫冕前三强,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县成功跻身,另有关中的高陵县、彬县、韩城市和凤县四县(市)位列十强。
而排名最末的十县除了陕南的岚皋县外,其余的都在陕北:米脂县、黄龙县、延长县、清涧县、延川县、子洲县、宜川县、绥德县、吴堡县。
延安和榆林两市参与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的共有23个县,其中就有15个县位列全省县域发展的两级,区域发展不均衡可见一斑。2012年神木县生产总值达到1003.89亿元,成为我省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537元。而全省排名末位的吴堡县2012年生产总值为13.7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58元。
有没有煤炭、石油等资源,被认为是形成陕北县域发展差距的关键因素。
十强县中,能源工业在GDP中的占比没有低于75%的,而后十位的工业占比没有超过50%的。神木、府谷、吴起等都是资源大县,其产业也以资源性产业为主;而排名后十位的陕北九县大多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化举步维艰,发展动力有限。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孙早对媒体表示:“最强的县在陕北,实际上就是过分依赖了煤、气、石油这些资源,依赖天然资源的禀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而最弱的县也在陕北是因为它没有资源,再加上比较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所以它的发展是严重滞后的。这个现象实际上反映了陕北甚至是全省整个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
在2010、2011年的全省县域综合考评中,排名后十位的分别有三个和两个陕北县,其余的均为陕南县。为何今年陕南能够成功“逆袭”,陕北却占到了九个?
记者从省统计局了解到,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指标,选取了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四大类共计31项。今年陕南的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方面提升都非常快,曾经位列后十位的紫阳县、留坝县、镇坪县、白河县,今年是综合名次进位较快的前十县。据了解,虽然目前经济指标的考评仍占一半以上,但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两项指标,将在今后的考评中占据更大比重。
弱县特色资源可转化为后发优势
缺少能源资源、工业基础落后,县域综合实力差,今年考评居于全省后十位的陕北九县如何寻求突破,谋得发展,我省经济学专家给予了积极的发展预期。
“排名靠后的陕北县域具有各自的特色资源,拥有后发优势,绥德、米脂地处交通要塞、是历史上有名的区域中心,黄龙森林资源优厚,延川、宜川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康说,“陕北落后县的发展应该因势利导、强化扶持,顺着市场脉络,深度挖掘解读发展县域资源,把后发优势转化为发展活力,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
专家们认为,虽然缺乏矿产资源禀赋,但是这九县可以在工业上通过技术革新实现新的增长,同时也可以在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上下功夫。如地处宜川县的壶口瀑布闻名中外,四季形态各有不同,去年接待游客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
“陕北的黄土风情和黄河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有卖点也要有规划,要延伸旅游链,丰富旅游产品,在增强游客体验感受的同时延长消费时间。同时,陕北各地的旅游景点要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区域旅游的竞争力。”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璋勇说。
徐璋勇认为,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不只是看经济实力,也要注重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和全面发展。弱县在努力提升县域经济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劳务输出、技术培训等手段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引导“回乡经济”发展。
曾在2010年的县域综合考评中排名全省倒数第二的佳县,就是弱县加快发展后来居上的典范。该县充分发挥独具特色的岩盐、旅游等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建设榆佳工业园区,2012年度一跃成为综合名次进位较快的第二名。
陕北须多措并举摆脱“马太效应”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越来越对陕北的发展寄予厚望。
“压力山大”的陕北,要想不负重托,加速前行,首先就得弥合出现贫富“裂痕”的经济版图。
一些专家认为,陕北强县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很大隐患,这些县的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性产业独大,其他产业发展滞后。尽管各县都做了努力,但非油非煤产业仍然发展缓慢,规模较小。而处于产业链初级阶段的工业生产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差,受波动影响比较大。所以,必须想方设法使强者更强。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康说:“陕北的资源强县必须转变经济结构,进行转型升级,走内生化可持续发展路子,通过技术革新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高速发展的质量提升。”
去年费尽全力使经济总量勉强过千亿的神木县在“十强县”表彰大会上坦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神木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形势之“艰”,近期宏观经济环境低迷,能源市场疲软,煤价持续走低,民间借贷等潜伏矛盾开始凸显和蔓延,这些宏观上的不可逆转性和县内微观层面的不确定因素叠加,让神木的发展形势比往年严峻数倍。二是体制之“困”,对神木而言,现行体制是“小马拉大车”,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力量已经明显不适应发展。三是和谐之“忧”,目前,神木依然是“三富三不富”——财政富老百姓不富、少数人富多数人不富、北部有资源的乡镇富中南部黄河沿岸不富,和“四个不同步”——经济发展质量与增长速度不同步、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不同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同步、干部素质与社会进步不同步。
深刻认识发展挑战的同时,神木县实施了具有神木特色的“围绕煤、延伸煤、超越煤”的“三煤战略”,基本构建起结构完整且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的县域工业体系。他们认为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神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府谷县则抓住成为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机遇,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确立了“十大行动计划”,大胆推进金融财税改革,大胆配置生产要素,大胆进行公共管理创新,决心打造出一个内陆地区的“深圳”、陕晋蒙地区的“特区”。
在使强者更强的同时,必须使弱者变强。王建康建议,除弱县自身发展特色经济“强身健体”外,强县可以发挥联动效用,使资源开发红利最大化,在产业结构、物流体系、扶贫项目等方面支持弱县的发展。
其实,早在新世纪初,县域发展极度不平衡的榆林就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该市进行南北互联互动,即由发展较快的北部六县对口帮扶发展缓慢的南部六县。2006年,榆林正式开始实施扶持南部发展战略,除北部县区每年都一对一通过财政拨款的形式继续帮扶南部县发展外,市财政每年都列支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南部六县的发展,并力求由简单“输血”变为“翻身造血”。
佳县就是这一战略最大的受益者。为了促进榆佳工业园区建设,榆林市不仅拨付了园区基础建设专项资金,而且对愿意入园的企业在北部县(区)配置了煤炭资源。
而在省级层面上,陕西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也提出“富县帮贫县”活动:组织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十位的富裕县帮扶经济发展后十位的贫困县,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提供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整体推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这无疑也会助力陕北摆脱“马太效应”、实现平衡发展。
链接我省县域发展考评的指标有哪些
结合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监测考评指标选取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四大类,其中83个县(市)监测考评指标为31项;24个区监测考评指标为30项。
经济发展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等。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是一个地区社会生产活动成果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具体反映县域经济规模、综合竞争能力、项目带动和发展后劲,是监测考评县域经济的基础性指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采用人均指标体现监测考评工作的可比性和公正性,是经济指标监测考评工作的重点。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主要反映各县域单位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工作实效。
经济结构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等。主要反映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重点工作任务的实绩。
社会发展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公众安全感满意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初中毕业升学率、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支出等。主要反映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生产安全保障、民生工程投入、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和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情况。
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农村安全用水普及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等。主要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走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观察者言把目光从富县转向穷县
张玲玲
每年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公布的时候,“十强县”总是最吸引大家眼球,媒体及公众热心于盘点今年哪个县蝉联,哪个县首次入围,哪个县又被挤出去了。“十强县”的荣誉对于一个县来说,不只是鲜花、掌声以及省政府的100万元奖励,更重要的是社会对其县域发展的高度肯定。但是,笔者发现,在网络上搜集每年考评“后十名”的名单却不是件易事。所以,我们应该把关注的目光向后转——由“十强县”转向“后十名”。
哪个县都不愿担着“后十名”的名号,“后十名”也不具有强大的GDP影响力,自然少人问津。但是我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今年第一名和最末位的县域GDP相差72倍。同“十强县”的排名一样,“后十名”的“风云变幻”不仅能直观显示我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提升县域发展质量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前两年县域发展考评的“后十名”大多是陕南县,陕北仅有两三个县。这主要是因为陕南工业实力弱,在工业发展强县面前没有竞争力。但是今年陕南各县成功逆袭,除岚皋县继续留守外,其余九席都“让位”于陕北。陕南由于自然生态区的保护工业发展有限,但是陕南深挖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到汉中看油菜花海”和“秦岭最美是商洛”就是他们创出的品牌。相比于陕北,2012年陕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更快,社会发展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提升迅速。
陕南的逆势告诉我们,只要深挖县域特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后发优势,没有矿产资源的县照样可以发展好经济。同时,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评早已不是只看经济体量与实力,还要看民生、城镇建设和环境等综合因素。在未来的考评中,只有更加注重民生和环保的考核指标提升,更多地考虑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和全面发展,才能获得更多的肯定和掌声。
如何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或许这是今年“后十名”带给我省县域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