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群雕 本报记者 袁景智摄
西部新闻网讯(记者 吕虹萱)2100多年前,张骞就是从这里出发,手持旌节,一路向西。从此,一条以汉长安城为起点,途经河西走廊,穿越天山南北,远抵安息(波斯,即今伊朗)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中国的丝绸等各种货物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与欧洲……
2100多年后的今天,由新华社、《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等中省媒体、学者组成的“丝路媒体联盟”,沿着张骞的足迹,再次从长安出发,穿越丝绸古道,开启了一段历时两月、穿越1.5万公里的文化之旅。
丝绸之路的开通,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长安。《史记·大宛列传》描述当时丝绸之路的兴盛景象称:“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时光经年、世易时移,如今,丝路的驼铃已经远去,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长安,仍然以她大国之都的气度和开放阔大的胸怀,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影响着这条千年商道。
尽管长安已经是千年前的名号,但时至今日,在中亚和欧洲等丝路沿线城市,一旦提起长安,无不细数繁盛,极致向往。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地理学博士徐君峰介绍说,汉代随着丝路的开通,前来中国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有希腊人、印度人、大月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罗马人,其中不少人滞留在都城长安,甚至出现了专管“蛮夷商贾”的行政机构大鸿胪和一条专供重要商贾居住的蒿街。他们传来了外域的乐器和舞蹈,长安上空响起了波斯的琵琶声和印度的笛声,杂技中的走钢丝、倒立、扛鼎以及吞刀、吐火等幻术也出现在街头上。汉唐盛世,无数商旅、行者从长安出发,翻越陇中乌鞘岭,穿越祁连山相随的河西走廊,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相伴,西出阳关玉门,越过葱岭,抵达波斯湾、地中海,商旅往来,驼铃声声。
在这个时期,丝路文化在长安汇集,并不断向外辐射,一直通达到日本、韩国等地。当时全国各地的商品从四面八方先汇集到长安,再由各国浩浩荡荡的驼队通过丝路输往西方,丝路因汉唐长安的繁荣而变为世界性贸易大通道。西来的“胡货”则通过长安再辐射全国甚至远到日本。8世纪,日本遣唐使携带许多丝路传来的物品回到日本,保存在首都奈良正仓院,故日本人称正仓院是丝路延伸的终点。长安则因丝路的兴盛而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的商业中心为东市和西市,市场内开有“井”字形街道,交易的商品琳琅满目,外来胡商多住在交通便利的西市,故西市比其他市场更为繁荣,有“金市”之称。
丝路不仅赋予了长安商品集散地的功能,还让长安敞开了阔达的胸怀,以大国气度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接纳了来自异域的多种文化,并交融升华,从而使民族的传统文化充实了新的内容,形成了一种相对开放、色调热烈的文化状态,这或许也是长安影响和辐射广远的内在动力。唐代以后,北方长期战乱,长安开始进入衰败。在新的政治、军事、经济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此与国都绝缘,长安更名西安,形象地表明它已由一国雄都降为一方重镇。
“那里是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的故乡。”2013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在一幅古丝绸之路地图前,找到了西安的所在。也正是在这次对中亚四国的访问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战略构想。至此,一个新的经济蓝图再一次将长安与这条伟大的千年商道联系在了一起,而这次它的定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
一直以来,丝路因文明的高超成就,往往被人解读为文化交融之路。实际上,正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才为丝路文明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丝绸之路的兴旺,常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华文明的勃兴。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陕西、西安又一次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亦为复兴这一经贸文化古路、促进沿线国家区域发展、掀起新的文化交流热潮提供了新的元素和动力。
寻访古丝绸之路的文明奥秘,报道现代丝绸之路的建设现状,探索我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科研等方面与世界各国合作、再创丝路新文明的路径,找回一个新的盛世长安,“丝绸之路万里行”启程的意义,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