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 延安将移民搬迁、产业扶持、财政兜底等多策并举,科学推进,精准发力,不断筑牢精准扶贫的根基,广大农村呈现追赶超越的喜人态势。两年来,延安市共有17.8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6%。
发展产业拔穷根
“有了好领导才能过上好光景,过上好光景不能忘了共产党。”在延川县永坪镇聂家坪村,70岁的贫困户呼世斌在窑洞里用三弦弹唱出自己的心声。孤寡老人呼世斌住在村委会的窑洞里,平时给村里干些杂活,加上政策性收入、土地流转和入股合作社的分红,算下来每个月收入2000元。
村党支部书记高叶平说:“去年养殖合作社纯利润43万元,今年有望达到50万元,其中80%归村民所有,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多元,村里13户贫困户通过以猪入股合作社已经脱贫。”该镇刘马家圪塔村是一个产业扶贫村,村里今年4月开始发展大棚小瓜产业,正在大棚采摘新鲜小瓜的村民们告诉记者,就这一茬,一个大棚小瓜能卖到3万元,一年下来一个棚就能收入7万多元。
延川县委书记张永祥说:“通过移民搬迁、产业帮扶、技能培训、兜底保障在内的12类帮扶措施,今年全县1万多名党员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奔赴扶贫一线,到目前全县已实际脱贫1.8万人。”
富县张家湾镇黑水寺村贫困户张朝贵坐在新家感慨万千,他说:“没想到咱农村人也能跟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太感谢政府了!”
两年前,张朝贵和其他65户农民一起搬下山,迁到安置点,孩子上学、出门打工、看病就医等比以前更加方便。村里的“五保户”杨怀玉、张家湾村的杨名寿夫妇等86户贫困户则搬入了张家湾镇政府建的移民搬迁安置点“和畅苑”小区。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为特困户、“五保户”兴办了福利灶,有劳动技能的贫困户根据自身特长任餐厅大厨、小区保洁员等职位。
“延安精神引领、科技产业支撑、因户施策、扶贫到人”的扶贫方略,“政府主导、干部包扶、合作社帮扶”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多策并举措施的落实,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筑牢了精准脱贫的根基。
产业多元助脱贫
具有主题窑洞民居院落特色的宝塔区万花乡佛道坪村,结合万花旅游区位优势推出的生态游扶贫模式,为延安精准扶贫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佛道坪村275户979人,其中贫困户11户40人,是典型的贫困村。2016年延安城投公司驻村联户包扶后,结合万花山乡整体旅游规划和当地乡土文化,投资1.5亿元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建设100户具备吃、住、学、休标准的农家乐。
村民将闲置院落租赁给企业,企业每年给农户每孔窑洞5000元租赁费,村民也可将院落折价参与入股分红。企业为村民提供安保、保洁、餐饮服务等工作岗位,村民也可在改造后的自家窑洞里发展垂钓、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等,通过与公司签订订单,增加收入。
在一年的时间里,这一租一入股就让全村的11户40名贫困人口脱了贫,人均年收入增长近4倍,由2015年的3500元增长到了1.35万元。
贫困户马瑞前在村里当保安,老伴在村里干保洁,一年两人净落1万元,加上家里三孔窑洞一年租金收入1.5万元,家里全年纯收入能达到3万多元。
乡村干部转作风
“问题清单:现有菜农各种管理技术不到位。责任人:李园兵、李苗。整改落实:邀请市、区乡技术员结合种植时机入棚培训。”在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问题墙”上,村里今年初征集的12个共性问题清晰可见,这是其中的一个。
延安在全市基层单位和镇村普遍设立了“问题墙”和“回音壁”。“问题墙”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张贴上墙,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接受百姓监督;“回音壁”则反馈落实情况,做到“问题从群众中来,整改效果群众说了算。”
宝塔区冯庄乡杜平村村民张紫燕说:“我们现在种植蔬菜大棚的地方,原来是个深沟渠,我和其他村民把发展蔬菜种植的想法向村两委会和乡政府反映后,没想到这一举动推动了‘问题墙’和‘回音壁’的建立。当时,经过乡、村两级干部到农业、蔬菜等部门多方协调,为村上新造地400多亩,全部建起了大棚蔬菜种植主导产业。”
对照年度目标任务,今年冯庄乡将查找到的问题分类梳理为组织建设、产业建设、精准扶贫、民生实事、民主管理、信访矛盾等六方面,经乡党委会研究后,形成“问题清单”并上了墙。暂时解决不了的事情,会在“回音壁”上给老百姓说清楚原因。
“问题墙”和“回音壁”让延安市扶贫与党建结合得更紧密,群众对干部满意度大大提高。老百姓高兴地说,延安时期的好精神、好作风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