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看,能够稳健推进新旧动能切换。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四位,40大类行业总产值全部实现正增长,64种主要工业品产量有42个正增长;1—5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3.5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77.89元,成本减少8.87元;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2.7%,提高1.7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看,不断围绕培育新的供给需求。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46.5%,全域旅游、健康养老、教育、文化消费持续攀升。尤其是旅游经济增长强劲、量质齐升。上半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28亿人次,同比增长24.14%;休闲度假游客占来陕游客总人数的34.64%,同比提高5.72%;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0.29%。
从培育市场主体看,“放管服”改革激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活力。今年1—5月份,累计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28.6万户,同比增长32.9%,新增注册资本6059.1亿元,同比增长34.1%。仅西安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就突破了20万户大关,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进一步显现。
陕西省当代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白振中的整体判断是,陕西年中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主要是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发展新活力:中高端产业链、价值链在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优势不断显现,一批具有国际国内核心竞争力的陕西产品不断涌现;营商环境的优化,也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新动力。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陕西荣民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史贵禄表示,陕西经济发展后发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节点区位、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关中城市群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科技教育优势等,这些领域孕育着极大的国家战略红利、资源红利、政策红利、民营经济发展红利,将助推陕西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陕西具有非常广阔的国际国内发展空间。”史贵禄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释放陕西枢纽经济、门户经济的新优势
“展望今年下半年,陕西经济也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贸易摩擦可能对内陆省份比较脆弱的外向型经济带来一定影响,给我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挑战。如何保持稳中向好的局面,任务依然艰巨。”张烨表示。
史贵禄则对陕西的未来充满信心。“陕西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是非公经济,如果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速将保持在两位数左右;如果再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再上升两个以上百分点;如果再推进一批企业国际化产能合作,陕西将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史贵禄说,“同时也要正视陕西目前的经济短板是非公经济发展不足、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大型企业带动力不强。必须要在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特别是金融创新上再下狠功夫。”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金融市场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涛认为,“追赶超越”要在思想观念上再解放。陕西虽然在全国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比较滞后,在用足用活用好政策上仍有较大差距。比如,陕西非公经济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型国有企业市场化融资一直滞后,民营企业融资难矛盾突出,上半年没有一户上市融资的民营企业。
“融资环境上也要有新突破。”张贵孝表示,陕西是内陆省份,一定要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动力、向市场要效益。从“放管服”释放出的改革红利看,“放管”基本到位,“服”仍然在路上,政府要在完善负面清单、减税降费、压缩办事时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等方面有落地的政策措施。“希望下半年在解放思想、政策创新、用好人才、发展实体经济等方面有新作为。”张贵孝说。
陕西省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陕西咨询委员会战略组副组长刘西建提出“要继续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他在采访中表示,陕西一定要摆脱“煤炭当家”粗放式发展的老路,把经济结构转型到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上来,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文化旅游等产业领域,要抢占发展制高点,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壮大外贸企业和外贸产品,释放陕西枢纽经济、门户经济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