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丰收的喜悦洋溢于田间地头。走进合阳县的南大门——路井镇,处处是乡村振兴的喜人场景:从泥水路变成水泥路,路越来越宽,越来越美,路边以往的撂荒地,变成了产业兴旺的“金银地”,大棚里硕果累累,幸福洋溢在农民脸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路井镇在合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镇域实际,以建设“生态、富裕、美丽、和谐、幸福”新路井为目标,根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拓进取,追赶超越,撸起袖子加油干,突出抓好农村环境、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凝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让农村更美丽,农民生活更美好。
生态宜居新面貌,美丽乡村“颜值”高——乡村公路“气派”,村里绿化“洋气”,干净是最醒目的“标签”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如何让出去的人回得来,让留在乡村的人住得舒心?路井镇把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命线,把基础设施作为根本性工程,突出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让秀美乡村呈现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体貌特征。
在路井镇新民社区,家家户户每天认真打扫房前屋后都是“必修课”,因为自家门前的路越来越美了。统一建造的土黄色院墙,红彤彤的大门,造型各异的绿植风景树,以及以二十四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墙体绘画都让人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美丽的乡村环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新民社区第一书记杨浩对记者说:“以前的柴堆、粪堆、土堆都清除走了,现在有专门的保洁员负责每天的垃圾清运。我们社区卫生一直都很好,自从‘星级’户和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家家户户都暗地里‘较劲儿’比谁家最干净。”
“现在的乡村与以往的乡村不同了,”新民社区的居民李新庄说,“现在,我们农村不比城里差,而且空气比城里还好,环境比城里更美!”
环境也是民生。为了提升乡村环境的“颜值”,路井镇坚持把人居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打好农村环境全面整治攻坚战。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去年3月以来,这句口号环绕在合阳县路井镇的村村落落。全镇上下一心,开展了以108国道等9条交通沿线及24个行政村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路井镇党委、政府整合全镇力量,与沿街单位、经营门店和集镇住户以及24个村“两委”签订了美化、净化、绿化、设施、秩序的“五包”责任书。实行镇领导分片包干,与该片村组干部、各单位分工合作,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丢乱倒等“老大难”问题进行全面整治。动用大型机械对道路沿线污染环境的建筑废料进行集中清运整治。对24个行政村入村路口、村组主干道、农户房前屋后的土堆、柴堆、粪堆等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整治,让辖区内环境卫生整体“变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在道路建设中,围绕“四好公路”示范镇创建目标,路井镇始终坚持“每建一条路、绿化就跟上,路修到哪、树就栽到哪”的工作要求,按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乔冠结合、草花相间”的思路,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600万元,对全镇200多公里乡村道路、进村路进行了绿化提升,共栽植国槐、大叶女贞、银杏、紫薇、黄杨球、石楠、银杏等树种100余万株。
建成了以镇区为中心,镇西路、镇南路为环线,以林护路、以林养路、以林美路为核心的十里乡村振兴示范“绿色生态走廊”,成为当地群众散步休闲、欣赏田园风光的好去处。
一个“更畅通、更安全、更智慧、更绿色”的公路交通网络正在初步形成。全镇24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实现了路路相连、路路相通。初步建成了以108国道为主轴,以镇区为中心的“三纵四横”道路网络,为推进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与此同时,路井镇坚持“大生态”理念,启动了省级生态文明城镇示范镇创建工作,真正使农村生态好起来、环境靓起来。
如今,长廊沿线建成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县级文明村4个,县级传统村落2个,文化休闲广场7个;建成2000吨果蔬储藏库1座,公路服务区和电子商务服务社各1个。同时,正规划建设占地100亩,集交易、储藏、物流、餐饮、食宿、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交易服务中心,真正使公路建设与群众致富增收、文化休闲、文明创建、商贸物流等融为一体,共同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乡村发展释放新动能——坚持绿色环保无公害,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农民家底越来越厚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
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许多村民开始重新思考农村发展的未来。他们在生态文明观念的推动下,正努力朝着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养殖业、生态型加工业的方向前进。
在路井镇崔李杨村,一个现代化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项目——“乡情农业田园综合体”正在蓬勃发展。和煦的阳光下,整齐的排列着一座座温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
乡情现代农业园,于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崔李杨村。园区规划3000亩,目前,已流转土地1000亩。以“政府+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园区是集观光、采摘、游玩于一体,涵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主要种植有冬枣、青提、黄桃、樱桃等。
园区负责人王小兵是个东北人,但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今年春天气温多变,王小兵一点都不敢马虎,他常常穿上工服亲自下地干活。每天穿梭在各座大棚里,查看蔬菜和水果长势情况,看着果蔬苗一天天长高,一脸的满足感。王小兵说:“这里的老百姓淳朴踏实,政府对我们也很支持,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都不错,我要铆足了劲搞发展。”
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近年来,路井镇坚持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高点起步,高规格规划,先后制定了《路井镇扶贫产业及园区建设实施方案》,下发了《路井镇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细化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了14个村(社区)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挂牌工作,全镇12个贫困村全部按时完成挂牌任务。
坚持以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为依托,确定了孟庄社区、新民社区和崔李杨三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累计投资1.3亿元,流转土地5000亩,大力发展红提、冬枣、樱桃、柿子等产业示范园。先后建成了乡情农业田园综合体和南庄、新民、太兴、桂花能源等高效现代农业园区。
目前,全镇新修渠道50余公里,修复灌溉面积1万亩,硬化生产道路45公里。以红提葡萄、鲜桃、冬枣等为主的果业面积达到了9万余亩,栽植柿子、黄花菜、花椒等高效农业1万余亩,夯实了群众脱贫基础,铺筑了致富“小康路”。2017年路井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00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打好脱贫攻坚战,开启乡村幸福新生活——提升“造血”功能,补齐保障短板,造福更多贫困户
“要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把脱贫攻坚作为政府第一民生工程。”为了这份承诺与使命,路井镇各级领导攻坚最前沿,积极发挥村党支部带头作用,精准精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现代农业产业扶贫、光伏发电、移民搬迁为重点,采取龙头带动、土地流转、就业安置、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等方式,实现从“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
在崔李杨村的乡情农业园区里,流转了1000亩土地后,这里的农民有了“新身份”。“我们和农民签订完土地承包合同后,让他们到大棚打工,这样一来,可都能挣‘双份工资’呢。”王小兵开心地说。
村民李马明一家六口人,夫妻俩都已年过六旬,上要赡养80多岁的父母,下要帮衬小儿、照顾幼孙,过去的多年里,全家的生计只能靠在外务工的大儿子独自支撑,家境十分贫寒。“如今,乡情农业园和我们每个人都签订了合同,家里的13亩土地都已流转,每年收入6000元左右。自己在园区务工,一个月稳赚2500元,既照顾了家中老幼,又赚到了钱,这真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李马明说。
李马明只是受益人之一。如今,不少贫困户都享受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福利。该园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按照“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农户”的联结机制。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经营,统一销售。贫困户承包认领,只负责全程劳务,不承担任何风险,最终按销售额纯收入二八参与分红。目前,园区已与34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合同,确保贫困户能按期实现脱贫致富。
就这样,依托“合作社产业基地”建设,路井镇有序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基地务工获得劳务收入,形成“以流转保底、务工增收、利益分成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在有效助农增收的同时,他们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新亮点,拓宽脱贫致富的渠道和路径。配合镇域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拉斐尔艺术庄园,大力发展光伏观光、光伏科普、生态餐厅、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项目,延伸产业链条,配套辅助设施,增加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增收。
支持贫困家庭积极开发农产品,让农民转型,打造新型农民。把当地农产品资源转化为庄园地方土特产品,开发园林艺术景观产业,兼做城市园艺设计及城市艺术雕塑。全面开发手工艺术,组织农民从事手工艺术产业,比如皮雕、布艺、砖雕、农民画等,为农民增收创收搭建平台。
除此之外,路井镇党委、政府不断提升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饮水质量,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提高城乡大病医疗救助能力,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全额救助政策全覆盖。
贫困村安全饮水项目有力推进。其中路二村更换供水管道3910米,路一村更换自来水管道6100米,东吴社区更换供水管道2600米,乾字村更换供水管道2330米,北党村更换自来水管道2000米,乳阳村打了一眼深度为560米的机井,目前安全饮水项目已全部完成。
低保政策兜底攻坚在行动。明确提出加大政策性帮扶力度和健全农村保障体系的任务方向,编织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保障网。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摸清情况,加强政策对接和落地,对全镇522户社会兜底户,按时按额发放补助。
移民搬迁安置攻坚在行动。积极开展贫困户搬迁工作,目前,易地搬迁涉及城区和镇街安置共182户,危房改造共128户。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就集中安置贫困户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考察学习,确保搬迁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医疗救助扶持攻坚在行动。对符合大病医疗救助的贫困户,积极进行医疗救助手续办理,尽最大努力减轻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贫困户经济负担。目前,涉及11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已全面完工并全部投入使用。
扶贫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注重文化引领,弘扬传统美德,在道德熏陶中劲吹文明新风
“习近平总书记从农村走出来,他念念不忘曾经养育他的黄土地,说明他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黄土地忠诚的儿子……”7月31日,合阳县新民社区居民李保山,在刚刚挂牌成立的合阳县首家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感慨地说。现场一同听讲《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60余名干部村民也感同身受。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乡村振兴中,路井镇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工程,提高农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乡村特色的文化体系。
按照“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理念,路井镇率先在全县组建了富有特色的村级“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让党员群众有了一个学理论、用政策、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思想理论武装的阵地。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从部门骨干、镇领导干部、农技人员、第一书记、合作社负责人、致富能手、乡土人才当中择优选聘优秀教师,结合村情实际,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扶贫政策、“三变”改革、农业科技以及农村实用技术等,每季度列出“课程表”。讲习人员每季度定期深入村子开展全方位多角度讲习活动,切实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让“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成为群众了解政策、学习技术的大讲堂。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路井镇坚持把智力扶贫作为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的治本措施,打响教育帮扶攻坚行动。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各驻村单位和帮扶干部扎实开展“送岗位、送信息、送培训、送信心”等服务,让每个贫困户掌握1至2门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拓宽致富渠道。
本着“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的原则,路井镇根据贫困劳动力的培训愿望、就业取向、创业愿望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各类技能培训计划,帮助贫困户提高劳动技能。先后精准设置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培训科目,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巡回培训、现场观摩培训等形式,让贫困群众易学、易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让贫困户以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创业脱贫,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
塑造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让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路井镇加快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营造良好村风民风、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手段,使美丽乡村建设由表及里,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同步提高。
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路井镇通过各类创建、思想引导、典型引领等方法,促进贫困户长心气、长志气,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培树脱贫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广泛开展文明家园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整治农村“脏乱差”为突破口、树立百姓文明新风尚为重点,大张旗鼓地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广泛评选“最美村路”“最美庭院”“文明之星”“保洁之星”……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有效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实实在在让民风乡情美起来。
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文明家园宣传活动。路井镇通过深入开展“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五好脱贫户”等系列评选活动,宣传真善美,弘扬正能量,让文明乡风滋养着村民的精神世界。
建设道德讲堂,提高道德素质。按照“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做一个承诺,颂一个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树一个模范”的要求,开展道德讲堂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把道德讲堂办进屋场院子、办进农民家中、办进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家中。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广泛宣扬美德、引人向善,让美德故事、道德理念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
美丽乡风与美丽生活相和谐,美丽山水与美丽经济相融合,美丽生态与美丽乡村共成长……如今,在路井镇广袤的大地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锦绣新村、乡风文明、幸福农家的多彩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