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李文化 报道)10月17日上午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脱贫攻坚” 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城固县委书记陈心亮,旬邑县委书记高玉峰,分别介绍城固县、旬邑县脱贫攻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城固县扶贫办主任张本德,旬邑县扶贫办主任燕志敏,发布会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主持。近年来,旬邑县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善政策体系,强化保障措施,全力推进“八个一批”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严格程序,全面摸清贫困底数
截至目前,全县核定贫困村11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84户33913人,其中在册贫困户5867户19338人,2016年脱贫人口3917户14575人。对全县179个行政村、63869户25.6万农村户籍人口进行了全面普查,严格按照精准识别8个程序,综合考虑“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人口识别“九个条件”,摸排走访,压茬齐过,逐村审核,做到精准识别。同时,根据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的“477”条件,脱贫退出做到“严出”,明确了“两不愁、三保障”未实现、承诺政策未落实等几类不能认定退出的情形,实现了精准退出,确保了户群众认可,经得起检验。
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八个一批”
重点实施果业提质增效、特种肉畜禽养殖业、地膜玉米增产和地膜烤烟增收、短平快“小众”产业、果品保鲜贮藏库建设和农产品加工、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收等“七大工程”。同时成立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29个,注入产业扶持资金3380余万元,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核定“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对象567户1904人。2016年已安置197户827人,目前已兑付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建(购)房资金补助资金2259.1436万元,今年安置370户1077人。危房改造方面,经过两轮核实,全县2017-2019年有建房意愿的且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577户,2017年危房改造任务310户,目前基本完成任务。开展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与江苏省泰兴市签订《劳务协作协议书》《人力资源服务合作协议书》和《校地合作协议书》,认定福建长泰、安徽滁州等3省36家企业和省内11家企业为劳务输出基地,累计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613人。建立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无缝衔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为各学段7787名贫困学生发放各类资助金459.06万元(资助建档立卡学生2552人次,资助金额169.16万元),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877人,596.765万元。为农村2245名建档立卡中小学生落实营养改善计划89.8万元。按照生态脱贫增收路径,在造林劳务增收工作中,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林业工程建设,安置护林员404人。健康扶贫方面,认真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医疗补充保险”四重保障政策,在县域内的所有医院设立专门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对因病致贫返贫的2916户10248人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特困和贫困两档施保,按照特困240元/人月,贫困对象190元/人月的标准,已全部增发到位。
借船出海,凝聚各方帮扶合力
实施2016年扶贫捐赠项目7个,总投资200万元。扩大2016年“北四县”精准扶贫跨境撮合洽谈会招商成果,关中驴养殖基地全面推进驴舍建设、实际投资400万元以上,绿平果业与郑家镇签订了出口苹果基地合作协议。切实抓好“两联一包”工作,2017年,省纪委、咸阳市交通局牵头的26个工作队为我县筹措资金2268.85万元,其中省级2172.7万元、市级96.15万元。特别是省纪委协调资金1905万元,有力推进了“百年西头•画里农庄”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步伐。西安交通大学等18所省级重点大学相继举办义诊巡诊、送医送药等活动30场(次),举办法律知识、电子商务等专题讲座7期,聘请刘科伟等27名专家教授为县政府智库专家顾问团顾问。
创新模式,积极探索典型经验
探索形成了“10个1工作法”,即一村一柜一专栏、一户一盒一挂图、一队一袋一办法,实现了干部一袋系民心、精准施策抓落实;坚持一个规定保落实,制定了《旬邑县脱贫攻坚问责工作暂行规定》,以严肃问责保证任务落实。创新推进“党支部+贫困户”“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园区+基地+贫困户”“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帮扶模式,充分发挥村“两委会”、农村党员、县内企业、优秀脱贫户示范带动作用,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高了精准帮扶率和群众收入。大力弘扬马栏革命传统,以全民教育活动为载体,坚持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结对帮扶,重点解决一些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先后涌现出马栏镇、县人社局等先进集体,周军虎、张养利、袁亚宁等一批优秀第一书记,景晓飞、李凯凯等一批身残志坚、创业带富脱贫示范户,树立了先进典型和榜样,激发了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