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陕西资讯 > 正文

陕西省安康市教育系统扶贫工作纪实

www.xibuxinwen.com.cn(2017-12-01)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2017年11月29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诗人李白对秦巴山区交通不便、道路艰险的千古吟诵,北依秦岭南靠巴山的陕西省安康市山地面积约占92.5%,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面对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留守儿童人数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不足、返贫风险高等现状,为了在扶贫工作“赶考”中,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安康教育系统部署“六项精准”措施,各区县教育人立足县际校情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安康教育扶贫“大格局”,在秦巴山间用心用情用力开展的精准扶贫中,写下了平实而质朴的美丽诗篇。

精准帮扶:时雨点红桃千树,春风吹绿柳万枝

2017年8月,当平利县八仙镇花园岭村的黄金梅收到一所民办高职的录取通知书时,全家人在欢喜的同时也为一年9000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发愁。黄金梅的爸爸由于积劳成疾不能外出打工,在家照顾年迈的奶奶,弟弟在上初中,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的妈妈每月微薄的工资,如果不去上高职,黄金梅就外出务工。“我还是很想去上大学的,毕竟大学毕业和高中毕业进入社会的差别很大,我们家人也希望我学一门技术,将来立足社会,改变家庭的命运。幸亏我们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能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我能申请一年8000元的助学贷款,我们平利县教体局也给我发了5000元补助,让我的学费和第一学年的生活费有了着落,真的很感谢政府的帮助。”黄金梅激动地说。 
      为打破贫困学生入学“瓶颈”,圆寒门学子的大学梦,平利县教体局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实施教育扶贫,切实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在积极统筹中国人寿保险资助项目、安康电视台“阳光助学”和市政府资助贫困大学新生等社会资助项目的同时,自筹资金50万元,采取“一卡通”方式,为100名建档立卡大学新生按照5000元标准发放补助,累计为2017年341名建档立卡大学新生发放资助资金131.5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受资助率达到100%,实现资助政策在建档立卡大学新生中的全覆盖,确保了贫困家庭子女全员入学,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 
      平利县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是安康市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的一个缩影,各区县相关资助政策的实施,不仅有效保障了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全员入学,更加坚定了贫困家庭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的信心。 
      安康教育人非常清楚,要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扶贫“答卷”,就要对每个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帮助。如何从遍布城乡的1260所中小学(幼儿园)、43万在校学生中精准确定每一名建档立卡学生的就读情况?如何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帮扶措施?这是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成功实施教育脱贫的必然要求。 
      为此,安康市在教育脱贫工作中狠抓“六项精准”措施,充分发挥教育脱贫助力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抓精准识别,建立了以信息化手段为主的贫困户学生识别机制,充分利用“陕西省教育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对扶贫大数据平台与学籍系统对比的学生名单,组织各县区进行逐人核查,把贫困户学生定点到校、到班级。 
      实施精准资助,在各个学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程中,优先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优先按最高标准享受,截至目前已对符合国家资助政策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发放资助资金8379万元。 
      开展精准关爱,开展了“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活动,全市2.8万名教师与所有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活动,实行“一生一册、一生一案”,从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进行深度关怀。同时,继续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护,对残疾儿童完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教育保障。 
      实施精准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县级职教中心的培训基地作用,和扶贫部门对接,摸清摸准在册贫困户中剩余劳动力的底数,建立相关台账和数据库,逐户逐人征求培训需求,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地方龙头企业用工需求等,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同步,起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作用,累计举办培训班205期,受训1.4万人次。 
      精准提高办学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共1100名城乡教师对口交流,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以脱贫村学区所在学校为重点,实施贫困村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建设项目,目前已开工82个项目,完工47个项目,完成投资1.59亿元。 
      落实精准宣传,在逐户印发惠民政策“明白卡”“宣传册”的基础上,推行发放“精准脱贫享受教育政策登记证”“教育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告知书”等,以教育惠民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的实际行动,使宣传的政策落地落实,提高了群众对教育脱贫工作的满意率。 
      这六项精准措施的实行,改变了教育扶贫“大水漫灌”的传统思维和做法,更加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对象,提高了教育脱贫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同时,“精准化”管理也带动了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式转变,教育脱贫与教育发展相互促进,整体提升。

县域创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们农民脱贫离不开土地,地里种的蔬菜,学校刚好需要,合作社牵头管理和销售,学生吃上放心菜,让我们得到了实惠,也增加了收入。”白河县茅坪镇田湾村高山有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王兴华说道。这正是得益于白河县教体局创新提出的“农户+合作社+学校”农产品产销模式。 
      白河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8所,每年校园食堂对蔬菜、肉类和鸡蛋的采购资金超过1000万元。把在校师生吃饭采购问题转变为推动扶贫脱贫的有效途径,既能发挥校园集中消费的优势,推进精准扶贫,又能提高学校食堂采购食材的新鲜品质,保障学生营养膳食,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的脱贫路。 
      目前,涉及10个贫困村15个合作社已在学校销售土豆等时令蔬菜共计价值368.628万元,实现943个贫困户,2814人人均增收约1309元。预计2018年,“农户+合作社+学校”产业模式的贫困村合作社将超过20个,遍布全县每个镇,年产能将超过800万元。这一产销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带动了一批茶叶、药材、水产养殖等产业合作社的发展,为白河教育扶贫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也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在国家政策引领和安康市的统筹安排下,如白河县一样,各区县教育系统立足县情实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胆作为,主动发力,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创新性地探索出各类教育扶贫新途径。如汉滨区通过构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资助“三个精准”,实施办学水平、师资队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四个提升”,从工作谋划、政策宣传、问题整改、督查评估、严明纪律五个方面细化举措的“345”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整合和拓展教育脱贫的渠道与空间,充分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功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紫阳县教体局积极探索实践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二三四”工作法,建好信息台账、问题台账,开展志向和情感帮扶、心智和学业帮扶、物质和经济帮扶,实现学业得到明显进步、生活得到一定改善、情感得到疏导慰藉、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目标。2000余名教师与11766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全力为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我们在录播教室,通过互联网和城里的小朋友同时听省教学能手老师上的课,还能和老师网络互动,我们班同学都喜欢抢着举手回答屏幕那边老师的提问,这样上课很有意思。”石泉县中池镇中心小学五一班学生杨福雨说。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是教育脱贫的重点,而教育信息化应用是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石泉县立足山区贫困县实际,抢抓列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国家区域综合试点县”的契机,按照“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工作思路,以“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力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了农村教学点专业师资不足,丰富了城乡教师校本研修方式,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步伐,极大地提升了城乡教育的均衡水平,让农村孩子同享优质教育资源,为贫困家庭真正摆脱贫困带来了希望。 
      在汉阴县教体局局长张小泉看来,要真正实现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唯有城乡教育均衡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公开透明的教师流动机制,才能吸引、留住好教师,农村教育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此汉阴县出台相关文件,探索建立“对口支援桥、能手考核桥、留乡待遇桥、干事创业桥、职称晋升连心桥”五座“桥梁”,确保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四年来,汉阴县20余名省市教学能手到山区农村学校任教,全县公开合理流动684人,交流轮岗520余人,选拔任用校长50余名,培养省级教学能手36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5名,市县教学能手297名,236名符合出山进城条件的教师自愿选择继续在农村学校任教。有效解决了乡村优秀师资留不住、用不长,城区师资下不来、不愿下,基础教育“乡村弱”“城镇挤”的现象,为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脱贫探索出了新路子。

资源整合: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每周五放学前,镇坪县钟宝中学的寄宿生吴明泽和吴明芳兄妹俩都能从班主任那里申请到10元的回家路费,包括平日费用不大的感冒药、生活必需品等花销。钟宝中学的学生都能像吴明泽申请路费一样,只要随时向班主任填写简单的申请记录,就能从管理专项经费的刘金莲老师那里快速地领到所需要的钱。刘金莲老师管理的这项“专项经费”总额不大,只有4300多元,全部源自钟宝中学1987年毕业的学子在同学微信群里发起的红包捐助,金额虽然不多,但这个“微信零钱包”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钟宝中学校长龙勇介绍道,在教育扶贫深入贯彻之际,贫困学生的学费、课本费、住宿费得以减免,“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蛋奶工程”和“在校住宿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又为贫困学生解决了“吃饭问题”。国家已经为贫困生解决了“大问题”,但仍有一少部分学生为周末上下学乘车和必备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发愁,通常老师们知道学生有难处时,总是“自掏腰包”,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后来1987级校友知道了这个情况后,便为贫困学子筹集“零用钱”,爱心不限大小,红包倾注真情。这对于解决在校贫困学生的具体困难起到“零钱包”和“急救包”的作用。据统计,学校近年来已通过社会爱心助学争取助学资金15万余元,救助贫困学生(包含学区内小学和已上高中的学生)160名。 
      “我们职院的环境设施都很好,我也在很努力地学技术,中职就业前景很好,如果初中功课学得再用心一些,老师们讲的操作原理我就能理解得更快更透彻了,希望学弟学妹们刻苦学习,这对你们今后学技能很有帮助。”广东东莞电子商贸学校的肖瑶通过视频和母校钟宝中学的学弟学妹们远程互动。“我们学校充分借助校友的力量来为孩子们解决生活和思想问题,已经工作的校友经常会进行一些经济资助,而正在上大学、高职、中职的校友能向孩子们讲述他们现在的生活,使孩子对未来有了规划,确立了成才的志向。”龙勇说。 
      凡成事者,都是“借力”的好手。安康市各级教育部门在扶贫工作中敢借、会借、善借,充分发挥个人和单位的力量,调动社会各方面有利资源“为我所用”,凝聚起强大的扶贫工作合力,协同推进“大扶贫”格局构建,拓宽了扶贫攻坚的工作思路,助力扶贫工作又快又稳地开展。 
      作为革命老区的宁陕县,将国家的各种政策与社会爱心助学捆绑起来,在为贫困生优先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同时,统筹泛海助学、中办扶贫助学、县政府资助、市政府资助、人寿保险、阳光助学等6个资助项目,筹措助学金71.6万元,分不同类别,按照不低于8000元、6000元、5000元、3000元的标准,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实施入学一次性资助,确保贫困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北京电梯商会从2016年起,为宁陕籍考入一本的54名贫困大学生,连续资助四年,每人每年资助10000元,资助总额达216万元;2017年中央办公厅在宁陕开展扶贫助学活动,资助普通高中贫困生120名,大一贫困生40名,资助金额46.4万元;争取到泛海控股集团助学金69.5万元,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资助贫困大学生139人。 
      宁陕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罗峰说:“目前,宁陕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2507名,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他们都建立了详实的精准资助档案和资助台账,统筹各类教育资助资源,采取‘政府+X’扶贫助学模式,根据家庭贫困程度,逐一落实教育资助政策。” 
      宁陕县广货街镇和平村村民裴兴富说:“我家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高中。小女儿在小学享受了‘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平时吃住在学校,上学家里基本不花钱。大女儿上高二,除了免交学费外,学校还给她落实每年2500元的助学金和每年3200元‘莲花助学’资助项目。我们家里4口人,我自身身体残疾,老婆无劳动能力,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政策,我真没能力送孩子上学。” 
      旬阳县的政府、学校与企业三方联合办学也是“借力发力”的好典型,该县通过职教中心的培训和陕西远元集团对口就业相结合,联合开展手足修复师培训。培训对象主要面向农村贫困家庭闲散劳动力,实行“三包两免一补”政策,企业还承诺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免收开店加盟费。 
      截至目前,旬阳县职教中心已组织培训27期,培训人数近300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96%),获得双证达2500多人。签订意向就业合同2000多人,其中1300多人已走上工作岗位,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个、脱贫一家”的预期目标。

扶贫队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我们家今年经济收入要增加不少,你看,光养的母猪生猪崽就能卖好几千。今年真是多亏教体局的领导们帮助!我们家是祝斌主任的帮扶对象,他自掏腰包买水泥帮我们硬化了家门口的泥土地,这下我们晒豆子、玉米就更方便了,他还帮我们联系安康的医院送我儿子孙子去治病,全都是用国家的医疗补助政策,他真是我们的恩人呢!”岚皋县孟石岭镇前进村的徐清翠老人说。 
      孟石岭镇前进村是岚皋县教体局包抓的精准扶贫村,现有贫困户213户625人,辖区以山地为主,全村主要产业以烤烟、核桃种植及畜牧养殖为主,农业生产和劳务输出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自包村以来,岚皋县教体局各帮扶干部多次深入农户家中,帮扶慰问,了解情况,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017年9月25日,孟石岭镇发生特大洪水,前进村受灾严重,岚皋县教体局迅速组织抢险救灾,全体干部深入到帮扶的孟石岭前进村,看望慰问了受灾严重的贫困户和村民。该局组织干部广泛调查摸底,走家访户一一排查,对因洪灾造成房屋倒塌、泥石流大面积灌进房屋造成危房、所有物资被冲毁等12户灾民进行每户1000元的资金帮扶。 
      “平时教体局的领导干部对我们村的贫困户走访和帮扶特别认真扎实,洪灾过后他们不仅迅速为我们协调3辆挖掘机帮忙修通断路,还送来重建资金,鼓励我们生产自救。全体干部翻山越岭,到各自帮扶的贫困户家中了解受灾情况,用真情实感鼓励大家战胜困难,树立信心,我们村的人都很感动。”前进村村主任李永宝说。 
      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时期,扶贫队伍的战斗力、创造力决定了扶贫工作的推进程度。在安康市教育扶贫工作中,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其中很多党员同志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教育扶贫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很多“党员+”模式,如平利中学的“党员教师+群众教师+帮扶学生”,镇坪县上竹镇的“企业+党员干部+贫困学生”等形式,其中以宁陕县的“党建+扶贫”模式成效最为显著。 
      宁陕县结合行业特点,创新“党建+扶贫”新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堡垒作用,明确规定各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教育精准扶贫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起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责任。该县教育系统258名在职党员干部、党员教师与675名贫困家庭学生采取“1+X”方式结成帮扶对子,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教育扶贫的主心骨、联通贫困学生的主线路、帮扶贫困学生家庭的主渠道,实现了基层党建与教育扶贫的“双促进”。 
      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勾画出了扶贫工作清晰的工作坐标。在新时代的扶贫长征路上,安康教育人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胆识气魄,迎难而上,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奋力前行,在秦巴山间留下一个个坚实而稳健的步伐,而每一步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事,都是一章美丽的诗篇……

编辑:新闻网西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