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最亮的文化坐标。它照过秦汉的祭台,映过唐宋的诗卷,也暖过如今每个归家者的窗棂。”著名文化学者张龙谈及中秋时,目光里似有月光流转。在他看来,这个承载了三千年情感的节日,不只是“赏月吃饼”的仪式,更是一部藏着起源、故事与诗意的“中国人的情感史诗”。
著名文化学者张龙龙书书法祝大家中秋快乐
一、中秋的起源:从“秋夕祭月”到全民佳节
“中秋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根,扎在古人对天地的敬畏里。”张龙开篇便点明中秋的起源。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秋夕祭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每逢秋分,帝王会带领百官在月下祭祀,祈求月亮神庇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那时的祭月,是庄重的国家仪式,普通百姓只能远远仰望。
直到唐代,中秋才真正“走进民间”。张龙笑着举例:“唐玄宗曾在中秋夜与杨贵妃登骊山赏月,还让伶人谱写《霓裳羽衣曲》,这股‘赏月风’从宫廷传到市井,百姓们也开始在八月十五这天,摆上瓜果、美酒,全家围坐赏玩月色。”到了宋代,中秋更成了“全民狂欢”——夜市里挂满灯笼,孩童提着兔儿灯穿梭街巷,商贩叫卖着“荷叶饼”(月饼前身),就连苏轼都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将中秋的文人雅趣推向顶峰。“从‘祭月’到‘悦月’,中秋的演变,其实是中国人从‘敬天地’到‘爱生活’的生动写照。”
二、中秋的故事:月亮上的浪漫与牵挂
“中国人总怕月亮太孤单,所以给它编了好多故事。”谈及中秋传说,张龙的语气多了几分温柔。最广为人知的“嫦娥奔月”,在他眼中藏着古人的深情:“后羿射下九日,救万民于水火,西王母赐他不死药,他却舍不得吃,想与妻子嫦娥长相厮守。可嫦娥误吞仙药,飘向月宫时,手里还攥着后羿送的锦囊——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的轰轰烈烈,只有‘想和你在一起’的平凡牵挂,就像如今在外打拼的人,中秋再远也要回家。”
而“吴刚伐桂”的传说,则藏着古人对“执着”的理解。“吴刚因犯错被罚在月宫砍桂树,可这树砍一刀便愈合一刀,永远砍不倒。”张龙话锋一转,“但古人没说他‘苦’,反而说他砍树时,桂树的花瓣会飘到人间,落在谁家院里,谁家就会有好事。你看,连惩罚都被赋予了浪漫,这就是中国人的乐观。”还有“玉兔捣药”,传说玉兔在月宫为嫦娥捣制“长生不老药”,可它却偷偷把药渣撒向人间,化作中秋的细雨——“古人用这些故事,把清冷的月亮变成了‘有温度的家园’,让每一次望月,都成了与‘月亮家人’的对话。”
三、中秋的诗意:千首诗词里的月亮情结
“如果说故事是中秋的‘骨’,那诗词就是中秋的‘魂’。”张龙随手便能拈来几句经典。他说,不同的诗人,把中秋月写出了不同的味道: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游子在异乡的乡愁,月亮是“故乡的路标”;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战乱中对亲人的牵挂,月亮是“思念的信使”;而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则是元宵般的热闹,月亮是“狂欢的背景板”。
“最妙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张龙特意强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没有抱怨离别,反而用月亮的‘不圆满’,劝世人接受生活的缺憾;可下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把所有遗憾化作了祝福——不管隔多远,我们看的是同一轮月亮,这份心意,就是中秋最动人的地方。”如今我们再读这些诗词,依然能感受到古人的心境:中秋的月亮,从来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你我共享”的情感纽带。
“现在有人说‘中秋没年味了’,其实是我们忘了怎么‘品’中秋。”张龙在结尾时感慨,“试着像古人那样,摆一盘月饼,泡一壶茶,和家人聊聊过去的事,哪怕只是静静地看一会儿月亮——你会发现,那轮照了千年的月亮,依然能把温暖洒进我们心里。”中秋的意义,从来不是热闹的仪式,而是“团圆”二字的重量,是“无论多远,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的安心,是中国人跨越千年,从未改变的情感约定。
本文作者:著名文化学者、特约评论员、资深传媒人、书法家、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老子故里文化顾问、两汉三国文化推广大使,陕西文旅推广大使、西部新闻网总编辑张龙。